电话

国家重点推行的和美乡村怎么搞?

来源: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时间:2024-03-20 点击次数:3658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建设和美乡村,既是乡村建设的“版本升级”,更是乡村发展的“美丽蜕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放大原生态乡村魅力,留住乡风乡韵乡愁,要体现出乡村内在的和谐、内在的美,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满意感、获得感。

  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居、风格迥异的农家小院、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生机盎然的农业产业、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一幅产业兴、生活美、乡风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01

  如何理解和美乡村?

  “和美乡村”是乡村建设的新概念,是对美丽乡村和宜居宜业乡村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和”主要强调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体现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等,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美”侧重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乡村,包括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乡村,既具有内在和谐性,又具有外在观赏性的宜居宜业新农村。这个概念的提出,旨在提醒人们美丽乡村不仅指外表的形式美,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和美乡村应该是“和善有爱”的。

  02

  和美乡村重要部署

  “和美”概念的提出,把中国传统的“和文化”纳入其中,提醒人们美不是仅仅指外表的形式美,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国家层面更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和美乡村建设。接下来,读道文旅带您一同回顾,关于“和美乡村”有哪些重要部署。

  01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3.12.11-12.12

  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02

  《“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修订版

  2023.09.22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着力搭建建乡平台,畅通回引渠道,强化政策引导,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共同规划家乡、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浓厚氛围,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03

  《关于持之以恒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2023.08.28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进一步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在乡村文化建设和基层治理中的阵地作用,开展工作和组织活动要迎进来与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相结合,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工作实效,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更大力量。

  04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

  2023.07.31

  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保护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盘活和挖掘乡村文旅资源,提升乡村文旅设施效能。推动实施乡村民宿服务认证,培育发布一批等级旅游民宿,打造一批品质民宿。支持经营主体开发森林人家、林间步道、健康氧吧、星空露营、汽车旅馆等产品,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美丽田园、景观农业、农耕体验、野外探险、户外运动、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拓展乡村生态游、休闲游。

  05

  《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

  2023.06.26

  “千万工程”积极呼应农民群众的期盼诉求,有力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树立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标杆。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有利于探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和阶段性任务,优化人力、物力、财力配置,循序渐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领会“千万工程”经验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各地要把全面推广“千万工程”经验贯彻到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过程,落实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领域各方面。

  06

  《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

  2023.05.22

  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健身设施,加强乡村特别是脱贫地区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和器材维护更新升级工作,支持沿边地区有条件的乡村提升公共健身设施质量,推动农村提升村容村貌、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07

  《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3.03.15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地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点线面”结合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重点区域和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突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任务,支持扩大水利投资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08

  《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

  2023.02.21

  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全力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新落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

  09

  《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

  2023.01.06

  通过在全国选择部分县(市、区)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县域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作用,推动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改革创新,探索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在体制机制、发展举措、产业导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10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2022.12.23-12.24

  习近平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

  1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022.10.26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03

  和美乡村硬件、软件两手抓

  “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介绍,重点是硬件、软件两手抓。

  硬件建设方面,要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并着力构建规划引领、风貌引导、农民参与三个机制。“在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的基础上,要适应城乡格局、乡村形态变化,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留住乡风乡韵乡愁。”

  软件建设方面,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刘焕鑫指出,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刘焕鑫介绍,要整合载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各部门的力量统筹起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创新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04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与建设策略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中央在三农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指导未来一段时间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具有广泛扎实的现实基础,符合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需要进一步研究、谋划、贯彻落实。

  01 从四个方面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具有良好人居环境,能满足农民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协调发展的农村,是美丽宜居乡村的“升级版”。其中“和”更突出的提升是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体现出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美”更侧重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乡村,做到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

  (1)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扎实基础,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是逐步演进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与美丽中国的理念相适应,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新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专门部署“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国已建设5万多个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更加沉稳。党的二十大是在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时期召开的大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就是在以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面向新发展阶段做出的新部署,是政策继承、实践延续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符合乡村未来发展趋势,是把握规律主动担当的顺势而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社会分工更加趋向高效率,部分农村出现一定的衰落现象,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空心化现象也一定程度在乡村客观存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就是顺应客观规律,考虑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需求、不同发展趋势的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突破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瓶颈,强化乡风文明建设,营造农民身份认同感的氛围,促进邻里乡亲和睦相处。

  (3)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各要素环环相扣,是系统设计和整体谋划的建设单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内涵上包括“宜居”的因素、“宜业”的因素、“和美”的因素,需要统筹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打造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宜居乡村,重塑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因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整体的建设单元,相关建设内容应该是整体谋划、全面推进,既要在以往建设基础上升级换代、再创新高,又要适应各方需求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不应互相割裂、有所偏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把握好各部分之间的对接关系,促进各个部分是统筹协调、相互支撑,形成系统化的提升,使农村真正地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

  (4)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集中展示强农惠农政策的效力,是各方合力推进的平台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党的二十大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在农业、农村、农民这块土壤的三农阵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应有之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对标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各部门各条线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乡村、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战、分头行动,在新的历史阶段逐步打造现代化的乡村生活形态。

  02 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五个基本点

  在系统领会、准确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丰富内涵与外延的同时,应从建设的本质要求、乡村特色和建设时序中,找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顺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台抓手,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切口,把握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点。

  (1)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为主攻目标。对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点上突破。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人才配备等方面优先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展,通过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优化乡村治理体系、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开发乡村多元价值,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2)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为农民而建、让农民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农民打造宜居宜业和美家园,持续改善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培育文明乡风,首先要尊重农民意愿,建设成什么样,怎么建,要农民说了算,以满足农民的物质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以宜居宜业和美为标准,目的是让农民过上满意的幸福生活。同时,注重农民参与,无论在规划设计,还是项目实施、后期管护等各个环节,号召大量的农民尤其是年轻人积极参与建设乡村,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文条件,促进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持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突出乡味、体现乡韵为特色所在。村庄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村庄风貌各具特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能简单照搬城市做法,不能千村一面。需要立足乡村地域特征,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科学合理规划农村生产生活的空间布局和设施建设;需要保留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赓续红色文化,传承农耕文明,保留民族特色等,发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自然资源增值,促进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让乡村文明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

  (4)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统筹推进、分区施策为工作策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领会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坚持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整体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坚持上下衔接和分层推进。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一定做好顶层设计落实落细落地,分层分解责任,确定任务分工、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等,形成上下联动、分级建设的良好局面。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推进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5)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以循序渐进、注重质量为基本态度。纵观农业农村建设发展历史进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发展阶段中的一种高级形态,乡村建设是个长期过程,既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做到循序渐进,从容推进;又要以时不我待的状态,勤奋认真的作风,有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做到遵循规律,注重质量。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建设历史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03 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五个关键领域

  当前,乡村建设行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国95%以上的村庄已开展清洁行动,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地见效,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1元,实际增长9.7%;各地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但各地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群众参与性不高、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群众精神文化比较匮乏、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必须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村具备更好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农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1)强化基础条件建设,铺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底色。一是城乡互通,坚持城乡共建共享、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差距。二是乡村为先。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乡村水利、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养老、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场所建设,着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往自然村(组)覆盖、往户延伸。三是建管并重。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建立管护公示制度,不断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切实把公共基础设施建好、用好、管好、维护好,确保设施发挥实效。

  (2)强化公共服务便民,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成色。一是普及普惠。加快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二是聚焦短板。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兜底性、普惠性公共服务事项,进一步优化投入、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村级综合。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梳理和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制定村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及代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优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依法简化行政执法办事流程。

  (3)强化人居环境改善,增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亮色。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坚持“有序推进、分类推进、因地制宜推进”原则,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分区域、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改善村庄公共环境。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4)强化乡风文明建设,凸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特色。一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建设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文化设施,把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更好地对接起来,做到真正有用。二是尊重村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加强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推进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融入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四是探索运用政府购买、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增加农村文化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5)强化乡村有效治理,稳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本色。强化党的领导,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多种形式,采取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村民理事会等治理方式和载体,引导农民全程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强化稳定平安,持续深化农村扫黑除恶斗争,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04 近期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近期重点应在研究谋划、统筹推进、政策下沉、发动群众四个方面下功夫。

  (1)在研究谋划上下功夫,确保乡村建设不走偏不变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围绕环境优美、生活宜居、富裕富足、乡风文明等方面标准指标,明确相应建设主体、发展路径、考核评价方式等内容,尽快形成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在建设过程应充分发挥各地创造性、主动性,持续跟踪各地乡村发展现状及特点、存在问题,选树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典型,谋划一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

  (2)在统筹推进上下功夫,推动各项举措落细落实落到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及服务升级,也涉及农村产业发展壮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村庄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村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统筹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富民乡村产业发展的关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宜居乡村;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农民增收;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活动,重塑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

  (3)在政策下沉上下功夫,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当前,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精神文化需要与农村各类资源要素配置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严重制约着乡村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搭建起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农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农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农村,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农村。整合梳理各行业领域支持乡村发展事项,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方面政策集成、项目集中、要素集聚,打通政策痛点堵点难点,形成推进乡村建设的工作合力。扩大乡村建设投资力度,引导产业链条、政务服务、公共文化服务、金融服务等向农村延伸,实现农村从干净整洁向宜居、宜业、和美拓展,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在发动群众上下功夫,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良好氛围。农民群众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受益者,更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作用,积极宣传农民、组织农民、发动农民,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完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程序和方法,推广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和积分管理制度,在政策谋划、项目建管等方面不断激发农民主动参与意愿,保障农民参与决策权。鼓励引导广大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挥企业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的优势、社会组织在推进乡村善治方面的优势、村民个人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优势,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物质支撑,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05 当前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四个建议

  (1)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协作机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更好统筹推进该项工作,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全体或部分单位联络员会议,加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协作、交流,以及对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共同进行研究解决,以形成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交流沟通、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2)组织一批深入基层、实践和群众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调研。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建议组织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相关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各地实践现状做法、梳理经验不足,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提炼提升,从而把握全国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服务决策。

  (3)开展一批突出务实、管用并好用的高层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组织国内各委研究单位、大专院校、知名专家,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外延、理论依据等内容;开展分领域、分行业、分阶段、分步骤研究,研机析理、研寻经验、研析规律;究其根源、究其实质、究其对策,进而提出务实、管用、好用建议,进而出台政策,系统性破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过程难题的。

  (4)设立一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项。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探索支农资金统筹使用、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建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基金等政策,在资金来源上,采取中央财政切出一块、现有项目明确一定比例资金等方面给予筹集。发挥公共财政在管护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增加财政贴息,扩大政策性贷款规模,加强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融资,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乡村基础设施管护。

  06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做到“四生”同频共振

  乡村发展,从无序建设,走到规划先行,一定要考虑自然系统、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来提高村庄的宜居性。另外,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还需植入一些田园商业综合体,服务本地村民及市民下乡休闲之所需,“生意”才能激活底层市场活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因此,和美乡村,必须做到生活、生产 、生态、生意“四生”同频共振,解决乡村产业生态经济的自我循环。

  07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实现“五态融合”

  乡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构建新发展格局,4.0阶段的“和美乡村”产业升级驱动是切入点,需走跨界融合路线,侧重落地性,回归田园生活,打造田园场景,实现“五态融合”。

  生态为基。立足自然乡野的生态环境,将”山、水、林、田”的自然景观与”乡俗、乡情、乡居”的人文景观融合,构建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生态圈。

  产态为血。原生态的田园要植入现代的农业、旅游业、乡创产业为芯片与村寨保护、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实现乡土田园的自我造血、自我进化。

  形态为体。原生态的村寨肌理、传统风貌建筑空间,是承载乡士生活、民俗风情体验的最佳载体,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展现、传承与创新是实现田园之美的关键。

  文态为特。乡村传统文化、非遗民俗的挖掘与“I”孵化,乡土民情、民族节庆与现代民宿旅游、娱乐演艺、乡创内容的结合,才能塑造有活力、差异化的乡土田园。

  人态为魂。人情味是田园生活的灵魂,有了人的田园才具有生活的气息才能真正吸引游客前来。必须培育一种“主客共享”的生活氛围,展现一种心中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境界。

  五态融合,才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区域,是人与自然最大限度和谐共生的实践地、标志地,也是”和美乡村”的理想态势。

  05

  和美乡村怎么建?

  科学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需要从生活、生产、社会及生态四个方面系统把握,使得乡村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获得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乡村保持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和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城市和乡村实现各美其美、协调发展。

  01 建设宜居生活空间,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当前,基础教育、公共交通、垃圾处理、水电路网等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有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不完整、公共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亟须从软硬件两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优化宜居生活空间。

  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补短板、促升级,积极推进乡村道路、自来水、天然气“户户通”以及公交、数字网络“村村通”,形成系统、完善、现代化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同时,还要在原有基建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生态环境设施、清洁能源设施、数字乡村设施等领域的建设内容,深远谋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格局。

  健全乡村现代公共服务体系。非均衡的公共服务是二元结构下城乡差距最突出的表现。健全乡村现代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精准识别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关键问题,以规划统领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内容。其次要特别聚焦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加快乡村公共服务制度改革,探索符合乡村实际、满足农民需要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02 建设宜业生产空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人口流失、产业凋敝是乡村衰落的主要表现,也是内在原因。宜业不是局限于保农业,更要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按照“提档升级,效率为先”的思路夯实农业设施基础,按照“聚合资源,集成要素”的思路提升乡村产业集群发展能力,按照“强链主,密联结”的思路提升产业融合水平,推动形成农业安定、工商繁荣的产业兴旺局面。

  赋予乡村产业遵循市场要求的空间与能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同其基础环境相适应,一方面,针对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环节,加快推动乡村新基建;另一方面,针对乡村技术及劳动力素质等突出问题,以“教育+劳动+产业”一体化思维巩固提升产业发展的软实力。此外,乡村产业要切忌“贪多贪大贪新贪奇”。

  以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促进优化生产空间。构建宜业生产空间务必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深入推进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一方面,加快形成城乡要素双向互动的体制机制,破解城乡间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乡要素优势,合理设置乡村产业定位。另外发展县域经济有助于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是推进城乡融合最有效、最直接的策略。

  03 建设和谐社会空间,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针对当前乡村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亟须加快跟进文化建设与基层治理,通过发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民风、完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打造文明和谐的乡土社会秩序。

  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其一,传承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并整合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手工艺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持续加大传统文化要素的保护力度。其二,推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重点围绕乡村人与人的关系打造公共性文化平台与文化设施,促进弘扬乡村文明风尚。其三,牢牢抓住人这一核心持续优化社会关系。营造充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团结互助精神的社会空间。

  推动基层治理,共建文明乡风。以“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建构乡村制度体系,为规范社会秩序提供基本参考;以“村两委+社会组织”建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村两委及乡村议事会等组织的社会治理效用;探索网格化、积分制等多种治理方案,通过群众间的沟通协作形成治理合力。

  04 建设美丽生态空间,守护乡村绿水青山

  生态兴是民族兴的千年大计和根本保证,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生态空间是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的关键。乡村生态空间是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是乡村生产生活的前提条件,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构建乡村生态空间保护新秩序。

  实施乡村全域生态空间系统治理行动。乡村全域生态空间系统治理首先要制定明确的规划方案,充分结合乡村本地实际情况编制乡村国土空间开发计划、生态环境整治计划、乡土田园绿色修复计划等,为乡村生态空间治理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

  构建乡村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开发乡村生态资源、推动乡村生态资本形成与价值转换,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同时,乡村生态价值的实现还需注意依托集体经济,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以生态资源撬动共富杠杆,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有利的生态基础支撑。

 

上一篇: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意见

下一篇: 如何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都将有这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