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全会工作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原则,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加快建设生活宜居、发展宜业、治理有效、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力。据统计全省26000多个行政村,目前基本达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行政村共有5400多个,其余的村正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推进、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到2035年,彰显巴风蜀韵的乡村风貌全域展现,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繁荣发展,和谐和睦文明乡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农民生活富裕美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四川坚持高位部署,统筹推进,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层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印发《四川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方案》,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筹资方案》,使这项工作有据可依、筹资有道,实现良好开局。实践中坚持补短强基、兴产富民、治理增效,蔡巡简要介绍了一些具体做法:“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我们推进路水电气讯‘五网共建’,按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增收方面则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引导农户在符合用地政策前提下,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资源资产,发展特色加工、特色手工、特色乡村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等产业。”经过不懈努力,全省已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6.9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5%,行政村全部通4G网络和光纤宽带,村级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8元、增长7.1%;累计25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四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5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体现在区域差异明显、发展基础薄弱、相关要素保障不足等情况仍然存在,而这也正是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要抓好规划引领,守住农业本底、农村本色,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以中心村为节点,重点加强农村道路、水利、能源、通讯、物流、综合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县乡村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和统筹配置力度,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产业提质增效方面,要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和精品品牌,大力发展‘美丽乡村+’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此外,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升等方面也要持续下功夫,抓好要素保障和考核评价”。
成都“半小时经济圈”范围内的蒲江县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也是四川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蒲江县的特色做法体现在:一是坚持提颜值与优品质相结合,立足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生活的新期待,下大力气开展场镇风貌改造、基础设施改善和卫生秩序提升,全县实现硬化路“村村通”和全域“公交通”,城乡居民自来水覆盖率达100%,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全域天然气普及率达90%。同时抢抓市委市政府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为郊区新城赋能的重大机遇,与成都七中、嘉祥、金苹果等名校开展合作办学,与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开展合作办医,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二是坚持兴产业与促增收相结合,紧紧围绕蒲江柑橘、猕猴桃、茶叶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着力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把绿色发展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全域全员全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两个替代”工程,全县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达75%以上,生态有机、绿色高端已成为蒲江农产品的响亮名片。当地还积极探索乡村生态价值转化蒲江路径,规划建设郊野总部重点片区暨成都(蒲江)国际田园生态商务区,目前起步区已签约引进科大讯飞、猪八戒网、成都产业集团等高能级企业,其中已落地纳税企业467家,实现税收3.7亿元。“坚持强治理与重引导相结合,多措并举调动和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持续开展乡村人才聚集行动,先后面向全国选聘46名乡村振兴‘首席顾问’,柔性引入530余名海归、北上广‘新村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新老村民在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中实现双向奔赴、融合发展,带动农民群众进一步强观念、改习惯、兴风尚”。
上一篇: 四川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
下一篇: 巴中市巴州区向农深改 改出新气象